温馨提示:
宗富动态NEWS
联系我们

蒲 强 159 2866 6163(微信同号)
李 强 159 8231 6191(微信同号)

购苗种植两千亩以上专线电话138 8030 7263

    裴忠富--全国劳动模范、优秀共产党员

中国历史悠久 来说说形形色色的桃树苗文化

点击数:   录入时间:2017年11月7日

中国历史悠久 来说说形形色色的桃树苗文化

桃树苗在亚洲文化中占很大的地位,中国古代传说经常提到桃是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水果,神仙多食用桃,《西游记》中孙悟空看管的桃园,出产的桃子人吃了可以立刻成仙。日本神话中有“桃太郎”。桃子本身的价值加上它广泛的地理适应性,使它成为古人生活中重要的生活资源,并逐渐成为中华文明中具神韵的果树之一,见于山海经的神话传说“夸父逐日”,是早的桃文化雏形之一,这个神话传说里说,夸父逐日,干渴而死,化为桃林。第一次将桃树说成是追赶太阳的大英雄所化,可见桃树在古人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。

1.桃木在中国文化中有避邪的意义桃在古代被作为美好的象征,它进而又逐渐被当作镇邪驱恶的神物。《淮南子》中有“羿死于桃”的传说,《淮南子•诠言》说,“羿死于桃口”。许慎注,“口,大杖,以桃木为之,以击杀羿,由是以来鬼畏桃也”,既然桃棒能击杀羿这个万鬼首领,那么其他大小鬼就更应惧怕桃木了,于是,桃木就成为了制鬼驱邪的象征物,用桃木制成的各种器具也应运而生。如《礼记•檀弓》载:“君临臣丧,以巫祝桃列执戈,鬼恶之也桃列仏桃木制柄的m认为用此坷扫餘不祥。《左传》也有"桃弧練矢以除代灾”,即用桃木造弓可消灾避祸。战国时,我国民间就有在岁时用桃木制偶人(乂称“桃梗”、“桃人)立于门侧的习俗,用以御避邪。《典术》记载,“桃者、五木之梢也,故压伏邪气者也。桃之精生在鬼门,制百鬼,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,此仙木也”,《好》中也有“插桃枝于户,连灰其下,童子人不畏,而鬼畏之,是鬼智不如童子也”的描述,在先秦的时候•人们巳经开始用桃枝“距鬼于门外”。

这种情况在汉以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,《汉旧仪》记载:“东海之内度朔山上,有桃,屈蟠三千里。其卑枝间,曰东北鬼门,万鬼所出人也。上有二神人,一曰‘荼’,二曰‘郁’(木三田土),主领万鬼,鬼之恶害人者,执以苇索,以食虎。黄帝法而象之,因立桃梗于门户,上画荼、郁垒持苇索以御凶鬼;画虎于门,当食鬼也。”《晋书•礼志》云:“岁旦,常设苇茭,桃梗于宫及百寺之门,以禳恶气。”说明桃作为避邪之物在晋代仍然十分盛行”,到了五代时,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,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,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,而题写于桃符上的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,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“春联”。后来,随着造纸术的问世,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作为春联的习俗。

2.桃树历来都是美好的象征从《诗经》的有关诗句中,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对这种果树所呈现的秀丽多姿的推崇和激赏,古人常把它当作美好的象征。《史记》中所谓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,已经成为后人比喻实至名归的常用语。另外,自从《诗•召南》中出现“何彼浓矣,华若桃李”,这种以桃李花形容美女的诗句后,后代一直保持这样一种传统,如三国著名诗人齊植《杂诗之四》有所谓“南国有佳人,容华若桃李”。后世人们因此把美丽的女子形容为“艳若桃李”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因不满当时社会的黑暗,冬桃苗,就根据自己的理想,编出一个理想的生活乐园"——“桃花源”,成为后世人们向往的乌托邦。

桃还是福寿的象征,过去奉桃为“仙果”,认为吃了可以长寿不老。《神异经》载:“东方有树名曰桃,其子径三尺二寸,和核羹食之,令人益寿。”而《神农经》说得更神:“玉桃服之长生不死。若不得早服,临死服之,其尸毕天地不朽。”为美妙的传说是:王母娘娘每年三月三都要在瑶池举办蟠桃会,广邀各路神仙赴会,祝寿时王母要用三千年一熟、食之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桃招待宾客。《西游记》中孙悟空偷吃王母娘娘“蟠桃”一节,就重复了这则流传甚广的故事。这些虽都是神话传说,但桃与长寿相联的观念却深植于百姓心目中。我国素有尊老祝寿习俗,每当节庆或晚辈给老人祝寿时,就常以“寿桃”相赠,或画一幅“寿星捧桃”图案以表达祝福和吉祥。

3.诗词歌赋的讴歌对象桃与我国古代艺术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。它是古代绘画的重要题材,也是园林的常见栽培花卉,著名的有碧桃等花色非常漂亮的品种。桃的树皮在古代还被制成乐器,叫桃皮管(《隋书•音乐志下》)。古代还有一种叫“桃叶歌”的诗。

桃花是美丽的花卉,古代帝王、文人贤士对它可谓赞不绝口,多与爱情、人缘相关,而“桃”与“图”于粤语和部份南方方言同音,春节时做生意的人亦喜欢于家中或公司摆放大棵桃花,取其“大展鸿图”之意。清代文人、著名戏剧家李渔曾评价;“草木之花中,惟桃李可以领袖群芳,因为花之色大都不出红白二种,桃色为红之极纯,李色为白之至洁,桃红李白足尽二物之能事。”诗人笔下对桃花多有赞颂。如周朴的“桃花春色暧先开,明媚谁人不耐看”、白居易的“桃花乱落如红雨,剪绡裁锦一重重”、李白的“犬吠水声中,桃花带雨浓”等,都是咏桃花之佳句。加上陶渊明的一篇脍炙人口的“桃花源记”,更是吊足了后人的胃口。

桃花与女人有缘,诗文中多用桃花烘托美女。如《诗经》有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”,苏轼有‘且看桃花好面皮”,尤其是崔护的咏桃花诗——“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,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”,这首富于传奇色彩,极带戏剧性的抒情诗,令人读来回肠荡气,风流千古,被誉为借桃花喻美人的千古绝唱。此外,人们还习惯将少女的脸颊称为“桃腮”、“桃廢”。把女子的美貌称作“桃夭柳媚”。女人的胭脂叫“桃花粉”,化妆名“桃花妆”。“自古红颜多薄命”,漂亮女子命运多桀又称之为“桃花命”,皆说明桃花在古代文学中经常是不可缺少的题材。

古往今来,咏桃之诗在中华民族的口头和文字记载中得以永续发展,而终形成如火如荼的桃文化,其中尤为著名的当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《大林寺桃花》:“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,常恨春归无觅处,不知转入此中来”;诗仙李太白,更将枝茂花繁的桃树系于人间真情而传诵万古,在《寄东鲁二稚子》中诗仙将田地、酒楼、桃树、儿女浑然一体,“楼东一株桃,枝叶拂青烟,’、“折花不见我,泪下如流泉”,尽情抒发了人父对儿女的抚爱、思念之情;毛泽东主席的《登庐山》“陶令不知何处去,桃花源里可耕田”,更是缅古抒怀的佳句。


本文来自:中国宗富桃树苗产业网,网址:http://www.taoshumiao.com.cn,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中国宗富桃树苗产业网

欢迎您点击观看

宗富果业——榜样的力量

诚招代理